“來年3月,就裝修新房子,早點搬回來住。”近日,吳忠市利通區古城鎮新華橋村,周森榮和老伴望著新蓋的大瓦房滿心歡喜。他們已在城里的兒子家生活了4年。
“村里上下水管網都通了,污水管網也覆蓋了,每家每戶有了抽水馬桶,生活標準和城里一個樣。”新華橋村黨支部書記陳奇說。
今年以來,我區聚焦農村“廁所革命”和生活污水、生活垃圾治理,全面整治農村人居環境,鄉村面貌發生可喜變化。
垃圾分類美化生活
平坦的村道,整潔的農家小院,擺放有序的垃圾箱……我區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,農民收獲更多幸福感。
記者在利通區古城鎮新華橋村看到,標有“一般垃圾”和“可回收垃圾”字樣的垃圾收集桶,是每個院落門口的標配。去年7月至今,新華橋村對農戶旱廁進行了改造,每天由專人定時定點對農戶家的垃圾進行分類收集。不知不覺間,新華橋村的人居環境越來越好,一些已經進城的村民又搬回村里生活。
“我們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,強化群眾自我約束意識,對亂堆亂放、亂搭亂建等現象進行監管,村民的觀念變了,村里的環境也變好了。”陳奇說。
“過去,生活垃圾隨手倒,柴草四處堆,旱廁臭氣熏天;現在,村道變成了水泥路,垃圾有人清理,我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大變化。”近日,中寧縣新集鎮創業村黨支部書記金萬忠說。今年以來,中寧縣加快美麗村莊建設,創業村家家戶戶的旱廁、養殖圈棚被拆除,泥濘小路變身水泥路,垃圾堆、柴草堆等定點歸位,每戶門口都擺放了環保垃圾桶,政府還通過購買第三方保潔服務的方式,實現了農村垃圾不落地,日產日清日處理。
在寧夏,越來越多的鄉村正從“臟亂差”向“靚凈美”蛻變。
“廁所革命”改善民生
“村里統一改廁,我花8000多元建的水沖式廁所又衛生又環保,現在和城里人的生活沒啥區別。”12月18日,中寧縣舟塔鄉上橋村村民秋漫傲說。
今年,上橋村230戶農民均安裝了水沖式廁所。“明年,剩余的566戶人家也要完成改廁。”上橋村村黨支部書記陳立忠說。
走進靈武市臨河鎮二道溝村村民楊占文家的后院,3個黑色的圓蓋格外醒目。“這是三格式化糞池,糞污經無害化處理后,直排到田里。”楊占文笑著說。
靈武市結合美麗鄉村建設,切實改善部分示范農戶的衛生條件和人居環境。臨河鎮利用項目資金,建設三格式衛生廁所6000戶。目前,全市農村累計改廁2.3萬座。
“廁所革命”改善大民生。今年以來,我區各地各相關部門結合城鄉環境綜合整治、美麗鄉村建設,通過政府主導、群眾參與等方式,建成一批布局合理、特色鮮明、功能齊全、方便群眾的公共廁所,改造建設了一批干凈、環保的農戶衛生廁所。
今年,我區共改造建設農戶衛生廁所15萬戶,建設鄉村公共廁所470座。
污水處理美麗鄉村
“經過一年的試運行,這3座小型污水處理站已經通過驗收,6個生產隊和周邊部分村莊的生活污水都進了管網,實現了集中處理。”近日,利通區郭家橋鄉馬家灣村村委會主任馬曉國說。
馬家灣村主村道旁有一條排水溝。“自從全村鋪了污水管網,建起了污水處理站,家門口的‘臭水溝’也變了樣。”村民楊學剛說。
“今年以來,我們按照以城帶鄉、就近聯建、獨立建設的思路,擴大城鎮污水處理廠管網覆蓋面,對近城郊農村污水實行‘同城同治’,集鎮規劃區和城鎮近郊村、川區較大規模中心村逐步推開污水集中處理,探索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建管并重的模式。”吳忠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說。
我區各地因地制宜選擇農村污水處理模式,推進農村污水處理項目建設,石嘴山市大武口區、惠農區、平羅縣利用原有污水處理設施進行提標改造;中衛市沙坡頭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布局,結合戶廁改造同步進行;賀蘭縣引進社會資本投入,實施農村污水處理工程建設、管理、服務一體化運營,以保障設施長期穩定運行……
寧夏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穩步推進,美麗鄉村建設讓百姓得到實惠,收獲幸福。(記者 李 錦 馬照剛 楊志挺)